“塑”出精彩绚丽,会长陈礼训的经营之道
——记东莞市广圣塑胶、保圣建材公司董事长陈礼训——
一
东莞、惠州、深圳三市交界处的清溪镇九乡富士山工业区:青山逶迤,草木葱茏,道路宽阔、厂房林立。工业区的北面,一片翠绿的山脚下,屹立着一座赭色的现代化工厂,这就是东莞市保圣建材有限公司。
以生产绿色环保新型节能墙体材料——蒸压砂加气混凝土砌块制品(俗称浮在水面上的砖)的保圣建材,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工厂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年生产能力20万立方米新型墙材。
今年56岁的陈礼训是保圣建材的董事长。他精神饱满,头发乌黑,方正的脸上也是黑黝黝的;身材板直结实,没有这个年龄人所常有的“富态”。他给人一种敦厚、朴实的形象,实际上他却是一个充满睿智的企业家。
此刻,他正站在那宽大、敞亮的生产车间里。随着一台台机器的高速运转:从进料、搅拌、浇注、发气静停,到脱模、切割,再到成品入釜高温高压蒸養等十几道生产工序,一块块整齐划一与普通墙砖比,具有10多种优特点的新型墙材,源源不断地流出车间,流向四面八方。目睹这热火朝天、井然有序的生产场面,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进军新型墙材是陈礼训2008年又一次果敢的出手。其时,东莞正掀起轰轰烈烈的产业升级转型热潮,传统的建材制造业亮起了红灯。随着一座座窑炉、烟塔的轰然倒下,一家家建材企业转移转产,陈礼训却看到了这个被腾出的巨大市场,投入巨资,引进国内国际先进生产技术、最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上马绿色环保节能新型墙材。他的这一快速出击,使保圣建材抢得了先机,抢得了市场,抢占到了行业的制高点,也抢到了发展的主动权,充分显现了一个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和胆识、魄力。
二
投资新型建材是陈礼训在新产业中一个新的尝试。在这一行业他是一个后来居上者。而塑胶业才是他的老本行,在行业中他算得上是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了。在20多年的市场风浪搏击中,他不仅办起了多家塑胶企业,而且还带出了一大批创业者。现在仅珠三角地区,福建长乐籍的老板创办的塑胶企业达七八十家,这些都是直接或间接受陈礼训的影响或带动下成长起来的。因此,把他称为“塑胶王”一点也不过分。
陈礼训是怎样成为“塑胶王”的呢?让我们把时光朔回到1994年。这是陈礼训来广东打拼的起点日子,是他事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创业生活中最艰苦,最辛酸的一段时光。
1994年6月,陈礼训带着30位工友,带着满心希冀和一腔热情,从福建老家长乐来到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镇,租了一间3000多平方米的简陋厂房,并从家乡运来了一套塑胶设备。他要在这里安营扎寨,作为事业新起点,在塑胶业撑起一片蓝天。
初来乍到,人地生疏,困难自不待言。带来的资金付完了厂房租金就所剩无几了。没办法只能先考虑生产。宿舍、厨房一应生活设施皆无。陈礼训和工友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演绎了一场以大庆石油大会战为题材的电影《创业》的翻版。设备搬卸、安装,不请装卸公司,不请专业技术人员,也不用吊车,全用自己肩扛手抬。为了早日投产,不分白天黑夜苦干,确实累得支持不住了,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和车间的角落里躺一趟、靠一靠,迷上一会儿,再接着干。没有卫生间,大小便就跑到后山的林子去解决。
20多天,他们没有踏踏实实地睡个安稳觉,没有认认真真地吃过一餐饭,更没有赊谈去逛个街,就是叫他们去也不敢,油污满身,黑瘦的面庞,不把人吓着才怪。
设备总算是安装起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产必需有原材料,没有流动资金怎么办?办法是人想出来的,活人怎能叫尿憋死,那就少进点料,找供货商磨嘴皮子,争取他们支持,赊购一部分。世上总是好人多,他们挺过了这一关。
终于可以试投产了。仅管他们在这个行业打拼多年,在工艺技术上都很娴熟。但是在这片陌生之地创业,第一炮能否打响,心里还是很紧张。“大家打起十二分精神,不能马虎,特别是产品质量,一定要一次性生产出合格产品。”陈礼训一再叮嘱工友们。付出终有回报。通过百般努力,三十颗心一起跳动,三十双手握成一个拳头,这个称作保圣塑胶公司的小厂在千呼万唤中顺利产出了第一批成品。
市场打开了,用户接纳了他们。生产经营转动起来了,并逐步走上正轨。一点一点地积累,雪球从小弹丸慢慢滚大。两年时光匆匆而过,原有场地、厂房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搬迁吧!搬到惠东去。”这一次搬迁与上次不同,这一次是扩大生产规模。虽然辛苦,但他们已没有了往日的焦虑,心情完全是舒畅的。从龙岗来到惠东,企业发展的步伐更快了。环境大大改善,生产工人达到90余人,生产设备由当初1套发展3套。经过5年的积累,保圣塑胶已具备了相当的实力,随着京九铁路、高速公路的贯通,物流、信息流的高速发展,保圣塑胶的发展也迈上了快车道。产品不仅在南方省区深受欢迎,并向北方省市挺进,逐步漫向全国各地。而主要原材料过去只能依靠进口,而现在国内已有供给资源,这真是塑胶业的黄金发展时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扩大生产,再次搬迁。”陈礼训又一次作出了搬迁的决定。这一次从惠东搬到东莞塘厦镇、时间是2000年,生产设备由3套扩大到11套,员工由9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保圣塑胶已成为一家较大型塑胶企业。
雪球越滚越大,滚成了一座冰丘。
2004年,陈礼训在东莞清溪罗马工业区创办伯圣塑胶有限公司;
2005年,为了整合资源和便于管理又将保圣塑胶迁到清溪清厦银湖工业区扩建广圣塑胶有限公司;
2008年,在清溪九乡富士山工业区自购土地、自建厂房创办保圣建材有限公司。
2009年,为了增添新品种扩大生产,又将伯圣塑胶扩到清溪林场石田工业区
陈礼训在企业不断做强做大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塑胶业的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这些原在他的企业中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后,也走上了创业之路。于是,亲戚、朋友相互帮带,塑胶厂一变二,二变四,成几何数增长。现在,在陈礼训直接帮助或间接引响下,仅福建长乐籍人士在莞、惠、深、穗四地创办的塑胶企业就有七八十家。
从一人创业到几十人创业,从一家致富到带领乡亲共同致富,从一个企业到形成一个产业,一个行业,陈礼训成为了公认的“塑胶王”。去年福建长乐籍企业家在东莞筹办创立东莞长乐商会,陈礼训一致推举为商会会长,成为了企业“盟主”。从此,他不仅要为自己企业经营费神劳力,还要为一大帮会员企业的发展分忧解难。虽然担子重了,但他心里却是快乐的。他说,自己能有今天全靠党和好政策,和政府的支持,还有很多当初一同创业的工友和热心人的帮助,能为家乡人的发展多做点事,心里才感到充实。陈礼训对社会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这与他少年时代所经受的磨难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对比过去的苦,才更知今日的甜。他永远忘不了那个缺吃少穿的贫困年代,自己是怎样艰难地度过的。
三
1954年,陈礼训出生在福建省长乐县鹤上镇云路村,兄弟姐妹8人,全靠父母种田为生。由于经济困难,农村缺医少药,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因生病发烧只能在村诊所治疗,都不幸夭折了。这在陈礼训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难忘的伤痛。姐姐病故后,他排行老大,帮助父母承担家庭生活的担子就落在他的肩上。17岁那年,他上完初一就回家种田。由于集体经济大锅饭,又是在文革之中,政治挂帅,生产出助不出力,生产队总是歉收,仅管陈礼训再怎样吃苦努力,还是无法改变家庭生活窘境。半年后,他就和一位乡临做起了副业。就是把农村里出产的花生、山楂、虾米、花菜、萝卜等土特产和蔬菜,贩到省城福州去卖。从家乡到福州相处50公里,他就骑着自行车载着七八十公斤的货物,从黎明伴着星星出发,赶到福州把这些蔬菜之类卖完再赶回来,常常是天黑迎着月色回家,差不多一天一趟,天天如此,赚回上十元钱,购买猪饲料,家中就靠养母猪卖猪仔维持生活开销。
那时割资本主义尾巴,这些小买卖只能偷偷进行,抓着了还要戴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大帽子,货物自然没收,同时还要接受“批评教育”,但是陈礼训迫于生活,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只能“顶风而上”。
1979年,陈礼训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命运的转折时期,由于一个亲戚帮助,他进入了福州市双工艺厂做临时学徒工,双龙工艺厂是一家国有大企业,主要是生产塑胶工艺制品。从小在农村长大,备偿生活艰辛的陈礼训,进入了大城市,当了国有大企业的工人,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上了天堂。正常上班8小时,他提前上班,推迟下班,干10多小时,做完师傅安排的本份工作,还努力打扫清洁,做各种杂务,脏活、苦活他抢着干。在双龙工艺厂吃苦耐劳和勤奋诚恳好学精神受到了厂长赏识。干满学徒不久就被提拔为组长,后来又转正当上了车间副主任、主任,成为企业的一名管理者。厂长有意培养他,还调他到采购生产技术、销售各个岗位锻炼,他终于成为一个企业的“全才”,当上了企业的副厂长,在厂长调任闽侯县县长后,他还以副厂长之职一度主持全厂的工作。创造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辉煌。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企业推行经营体制改革。陈礼训第一个吃螃蟹,承包了工厂的重要生产车间,为搞活国有企业充当探路者。他对这个车间实行工资制度改革,彻底打破大锅饭,工人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效益成倍增长。1989年,“6.4学潮”之后,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入,陈礼训将这个生产车间的设备全部买下,搬到家乡长乐鹤上镇,创办了第一家塑胶加工厂。不仅为家乡村民提供了一定的就业岗位,也赚来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随着经济的发展,塑胶厂也在增多,市场竞争加剧。而那时,企业原材料主要从香港或通过香港从韩国、日本进口,而销售又主要是珠三角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而那时运力紧张,交通又不很方便,原料运进、产品运出,这样来回折腾不仅在时间上,运资都很大的浪废。“何不把企业搬到珠三角去,这样不是直接和供、销客户对接,减少了多少不必要的开支。”
常言道:“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到珠三角办厂能行吗?还是亲自去看一看考察考察再说。陈礼训来到深圳关内关外看了个究竟。之所以选择深圳,是因为深圳是经济特区,那里人思想最开放,最容易接纳新事物,最后,他选定龙岗这横岗镇落户。在1994年6月,他带着企业30号人,把生产设备装车运到横岗,从此,开始了在广东奋斗的航程。
四
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仅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技术不断进步,产品不断提升的过程。稍有不慎,不密切注意市场的变化趋势,不注重技术创新,就会成为落伍者,就会被竞争激烈的风浪淹没。
陈礼训在塑胶企业打拼20余年,从国有企业到自创企业,从福建打拼到广东,这一路走来,他的体会比谁都深。在企业生产经营步入正轨后,他就加强了技术开发队伍建设,始终站在塑胶业发展最前沿,产品从当初单一的PVC,再一步步到PS 、PP、pet、PETG等各种规格的透明、增白、彩色胶片,每一个新产品的推出,每一项技术的提升,都凝聚了他们的智慧、心血,也推动了企业的不断进步和规模扩展。纵览陈礼训的办厂经历,我们会发现他的企业总是在不断搬迁,并不是完全出于厂房成本方面的因素,而主要是技术的进步,生产规模扩大,企业扩张的需要。
进入2010年,陈礼训又再次谋划企业进一步扩张,在塘厦镇莲湖工业区,斥巨资设立厂房,投产最先进的塑胶产品,设计规模为6套塑胶生产线,预计今年下半年将投入生产。建立在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基础上的有序扩张,打造塑胶业的龙头企业,推动行业企业加快发展,健康发展,陈礼训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他还要创造更多的精采,更加绚丽的辉煌。